其址七迁名十易 沧桑百年今尤兴 松滋二中自1928年肇始,在时光长河中砥砺前行,见证了百转千回的历史更迭。于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学校七次辗转迁徙校址,十番更迭校名,却始终如磐石般坚守教育初心,将知识的火种代代传递。这段跨越近百年的历程,不仅是一部校史的演变史,更是无数教育者以信念为笔,在时代卷轴上书写的坚守篇章——纵使世事变迁,育人使命始终如灯塔般明亮,指引着无数学子在求知之路上笃定前行。 校址Ⅰ 老城镇东街(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内)基础信息- (一)时间段:1928年2月—1941年
- (二)地点:老城镇老城小学
- (三)校名:松滋县立初级中学
(四)校情概况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二月: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周廷玉倡议创立初级中学,县教育局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县教育局呈请县政府备案,在县城老城镇东街创立松滋县立初级中学。 三月:筹备阶段,县教育局拨款6万余元,向社会募捐1万余元。筹备完成后,聘周廷玉(字少耕)为校长(任期1928年3月—8月),聘杨传松、熊天民、黄万三等五人为教员。 四月:暂借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即今老城小学校园内)部分校舍为校舍,招第一届学生60人,编为一班,男女同收。 八月:周廷玉辞职后,胡世琛(字志方)任校长(任期1928年8月—1929年7月)。 九月:招第二届学生35人,并续修校舍。 十二月:教育部批准本校立案,松滋县立的第一所中学(初中)由此正式诞生。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因中学、小学合校不便于管理,便将初中迁至伍公祠(老城西街)及圣庙(原老城派出所旧址,后为老城经管站办公用房)。因学生流失严重,参加期末考试者仅20余人。 三月:奉教育部令开办职业科,招生二班计60人,同时设松滋工艺传习所,后因设备及实习基地缺乏,停办。 七月:校长胡世琛辞职。 八月:聘邓先奎(字斗辰)为中学校长(任期1929年8月—1938年9月),原高等小学因房屋坍塌,县教育局拨款重修。下半年,移初级中学于小学之内,招学生70余人。 九月:省立四中女生熊映兰、周承兰转学插班,开本县乃至全省初中男女同班上课先例。开辟篮、网球场各一所。 十一月:孙中山总理诞辰纪念日,学生演出话剧《总理伦敦蒙难记》。 一九三O年(民国十九年)二月:初级中学招收第四届学生72人。 四至十二月:因时局动乱,灾年饥馑,学生辍学者甚多,学校处于半停顿状态。新七旅所收匪徒笱载扬部驻校中,校舍又遭毁坏。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一月:学校举行第一届学生毕业考试,省教育厅派本县县长林植中监试。以后每届学生毕业考试或毕业会考都由本县县长或省教育厅派员监试。 二月:校舍被破坏,亟待修复,暂并初级中学于第一小学(现老城小学)内。第三、四届学生因上年旷课太多,人数又各不足,特呈准并作一届。 七月:第二届学生毕业。 八月:招第五届学生32人。 九月:“九·一八”事变突起,学校组织反日救国会,从事救国宣传,并对学生实行军训。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二月:水灾后县教育经费不足,又因小学师资缺乏,奉令暂解散第五届学生,并附设乡村师范养成所,招生四十人组成乡村师范班一个,学习一年毕业。 三月:此时第一小学升格为县立中心小学,扩大招生规模,故校舍不能久借,动用某军拨交的罚款修缮原校舍(老松滋三中这边),旋即迁回原校舍上课。 五月:辟排球场一所及双杠、跳远、跳高场地。成立消费合作社(即商店)。 十一月:举行全校首次球类运动会。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一月:第三、四届学生及乡村师范班学生同时毕业。 二月:招第六届学生71人,其中男生70人,女生1人,分为两班。此时教员5人,每月430元薪酬由县教育经费开支,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两校校长仍由邓先奎担任。 三月:设苗圃一所,面积约三四亩,向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采购苗种20余样,指导学生播种。成立学生自治团体,采用保甲组织形式。 四月:校长邓先奎率学生宣传队20余人赴朱家埠、木马口、天星市、新江口、八宝、沙道观、采穴、复兴场、新场等地宣传航空救国,募集捐款2000多元,寄交湖北空军创立会。 五月:学校举行第一次演讲比赛,女生邓启桂荣获冠军。开足球场一所,内附设各项田径赛场。 八月:招第七届学生38人。 十月:学校运动队参加鄂西第一届中学生秋季运动会,获多项冠军,并获竞赛总冠军。 十一月:省督学鄢予来校视察。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二月:招第八届学生65人。 三月:学校成立童子军,建图书馆及阅览室。 四月:全校师生旅行至枝江、宜都,沿途宣传抗日救国。 六月:举办本县第一次春季运动会。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群来校视察,对学校建设及办学精神赞许备至。 八月:校长邓先奎赴省城参加湖北省中等学校校长会议。 九月:全校学生实行童子军服装制。邓校长赴民国政府首都南京参观学校教育。 十月:学校主办松滋、枝江、宜都三县球类运动会。举行第一次童子军露营。 十一月:举行童子军第一次大检阅。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二月:招第九届学生64人。 四月:学校举办全县儿童节和敬老会,表演各种文艺节目。 五月:举行球类级赛、国语讲演赛和学生各科成绩展览。童子军露营。 六月:举行童子军第二次大检阅。 八月: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程其保来校视察。 九月:筹款修复校舍。 十月:实行童子军露营。 十一月:学校师生向社会各界募捐寒衣1000多件,上交县救济会。举行童子军第三次大检阅、球类级赛和国语演讲比赛。 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学校第六届学生毕业。 二月:招第十届学生62人。 四月:修建一所浴堂,一所盥洗室。举办学校第一次儿童节庆祝会。 六月:举行童子军第四次检阅。 七月:第七届学生毕业。 九月:招第十一届学生52人。组织各科研究会和京戏社,购置乐器百余件。 十月:学校运动队参加在西斋举行的松滋县第一届秋季运动会,囊括全部冠军。 十一月:举行童子军第五次检阅。 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一月:第八届学生毕业。 二月:招第十二届学生64人。 四月:邓校长到江、浙参观学校教育。 六月:学校举行防空演习、球类比赛和童子军第六次检阅。暑期,受县政府委托举办全县塾师讲习班。 七月:“七·七事变”爆发,全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八月:招第十三届学生50人。 十月:举行球类比赛及童子军第七次检阅。购置理科标本700余件,图书4800余册,万有文库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初中文库一部,音乐体育用品百余件。 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一月:第九届学生毕业。 三月:举行革命先烈纪念会,宣传继承先烈遗志。会后,全校师生赴朱家埠宣传抗日救国。 四月:学校学生剧团30余人由教员朱谨如率领到各乡镇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演出,历时近两周。 五月:学校举办松滋、枝江、宜都三县第一次中学生运动会。 六月:实行童子军露营及举行童子军第八次检阅。 七月:校长邓先奎,教员张聪万、陈杰章等人到武昌珞珈山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 九月:邓校长辞职,周维藩(字介然,任期1938年9月—1939年1月)先生代理。 十月:学校拟迁磨盘洲未成。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O年(民国二十八年—民国二十九年)因荆州沦陷,学校受时局影响停办。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向县财委会申请,将学校大部分仪器、图书借走。 另一说为:一九四O年(民国二十九年)七月,由于六月份日军侵犯沙市、宜昌等地,松滋县城(今老城)不断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县政府先迁入车家冲(今陈店镇五溪堤村),一个月后,再迁到麻水坪(今王家桥镇围岭村),学校被迫停办,校园闲置荒芜,全部仪器图书及一切重要物品分装三十余大箱,但运迁不果,后被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庆贺寺中学前身)请示县财委会后借走;另有校具千余件,排置于老县城(今老城)西门河岸,大半失散。是年秋,三青团松滋县分团部主任邓季栋设私立荆州中学分部于其内,日后并入磨盘洲本部。 (五)松滋形势一九二八年2月:中共松滋特别支部在街河市成立。不久,中共松滋县委亦在街河市成立,书记黄杰(女)。 4月:成立县初级中学,招生1班,男女兼收。 5月:中共鄂西特委在西斋九岭岗召开松滋、枝江、宜都三县联合起义会议,会议决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三县同时暴动。由于第五区团总雷新民加紧搜查,九岭岗农民提前暴动,遭到县地方民团和国民党第四十三军某部猖狂进攻,有五十五人惨遭杀害,九岭岗据点全被破坏。 一九二九年4月19日:贺龙率红四军主力由湖南石门进至松滋刘家场,攻四区团防局,开仓赈民。 5月:中共松枝宜县委会成立,书记李盛文,下领四个区委、十三个支部。 一九三O年1月:撤销中共松枝宜县委,成立中共松滋县委会,书记余道洪。 5月:贺龙率兵数千,在刘家场、斯家场、新江口、沙道观一线活动,地方团勇,皆如狐鼠窜逃。 6月14日:中共松滋县委在杨林市金鸡山召开近千人参加的工农自卫大队树旗大会,当众处决劣绅三人。 9月:魏家堤出现白莲教活动。时国民党新编第七旅驻扎松滋,派兵捉获“老师”数人,焚毁佛堂数座,株连二百余人。改组县保卫团,设保安大队,成立县保安大队部。新任县长林植中兼大队长,唐东谷任副大队长。下辖四个中队,王冰僧、丁谷臣、庹鼎臣、袁泽生分任中队长。这批人操纵武装、横行霸道,人民痛恨入骨。 10月:国民党新编第七旅在镇压魏家堤白莲教起义农民后,有一连官兵自沙道观乘船而下,途径米积台南雷公桩处,船沉,死百余人。 12月:贺龙指挥红二军团,在杨林市收编国民党独立十四旅叛军苟栽扬部,不久,湘军向红二军团进攻,苟猝然“反水”,致使红二军团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一九三一年1月:遍起农民斗争,县政府大门前出现“打倒贪官污吏”的巨幅标语。 2月15日:根据中共鄂西特委指示,松滋、公安各地群众五百余人在朝阳观集中,组成“饥民团”,以“年关吃大户”的形式作掩护,拟去鹤峰充实正在那里休整的红二军团。20日,松滋饥民队伍在向家河被风雪所阻,县保安大队第二中队在夹马槽杨远用家中抄出枪支、文件及松、枝、宜三县党组织三枚印章。至此,二十余人被杀,斗争失败。 3月:沙道观区团董周会东屠杀共产党员、人民群众三十余人。同月,柳直荀、许光达率红六军第十七师来松滋、公安筹措军粮,遭国民党新编第七旅堵截,转抵五峰。 6月:阴雨连绵,江水暴涨。松滋低乡田园淹没、房屋倾塌。灾民沦为乞丐,成群结队流落他乡。政府虽有赈款,但杯水车薪,且多数被地方官吏侵吞,人民未得实惠。 一九三二年7月:川人杨焕章聚合四川溃兵及松滋地方无业游民共四百余人,攻打米积台、沙道观。袁泽生率保安大队三个中队出击,反被杨诱进九岭岗歼灭。后经松滋、公安、石门、澧县、宜都等五县联兵围剿,始败杨部于松滋、公安之交界处。杨只身逃脱,为武汉警备司令部捕获,枪决。 11月:洋溪关洲出现“棒匪”(因无枪支,持棒抢劫,故名;亦称“棒老二”),全属川兵溃勇,专事拦截上下商船,劫掠乘客财物。县大队出兵捕捉,反为所败。“棒匪”饱肆劫掠后,随川军某部归川。 一九三三年3月:松滋县第一届小学生运动会在老城举行。 8月1日:县政府迁磨盘洲。同月24日,原活动在渔洋关一带的中共湘鄂西区负责人夏曦,率领二百余人来刘家场,乘夜长驱,于25日凌晨攻占磨盘洲,捣毁新县府,杀县长江文波,开狱放囚,缴获长短枪一百四十余支。江文波被杀后,县治迁回老城。国民党湘鄂边“剿匪”司令徐源泉派兵两团驻守松滋。 一九三四年6月: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群视察松滋。 9月15日:漂马垱乡民谢子忠从沙市购回一条旧轮船,名“美通号”,可容客四十余人。至此,松滋始有机动水运工具。 一九三五年改全县五个区为三个区,次年成立三个区署,第一区署设老城,第二区署设沙道观,第三区署设西斋。 7月4日至7日:大雨倾盆,江水暴涨,全县三十个民垸溃口,淹田三十五万余亩,死人千余,毁房二万余栋。 8月: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和由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由湖北分兵进入县境,县内有一百多人参加红军。由于国民军第二十六军孙连仲部和湖北省第七区保安司令部两个团夹攻,贺龙等率部重返湘北。 一九三六年4月17日午夜:风、雨、雷、雹并作,山洪倾泻,平地水涨。冰雹小如杯碗,大若厚砖(大者重至八斤)。砸死十余人,毁房七百间,沉船三十余只。 8月:中国回教协会松滋县支会创办的清真寺小学在西斋正式开学。此为全县第一所回民学校。 一九三七年3月:县设普及教育委员会。第一次派教育参观团赴江苏、浙江等省参观考察。 8月25日:由于“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抗日救亡运动普遍兴起,县设抗敌后援委员会,月余,即在全县募捐抗日银币五千七百八十六元。 秋:松滋、枝江、宜都三县学生运动会在老城举行。 冬:正式成立国民党松滋县党部,书记长周华春。全县有国民党员四百余人,区分部五个。 一九三八年5月:县长游石青因吸食鸦片,贪污渎职,被省政府撤职。 10月:三民主义青年团荆宜区团松滋县分团部筹备处组建于老城。次年4月,分团部正式成立,主任邓季栋。 10月25日: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由荆州迁至西斋灵鹫寺。 冬: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松滋、枝江、宜都三县抗日运动委员会联合办事处主任雷鸣泽,在庆贺寺举办战时工作人员训练班。由于反动势力破坏,次年夏,训练班停办。 一九三九年2月:省参议员唐东谷在县城开办民生工厂,轧花、织布兼营。后于1946年倒闭。 3月:县内一批进步青年在西斋、街河市一带组织“松滋县青年抗战服务社”,刘明哲、董元伯分任正副社长。该组织宣传抗日救国,动员人民抗战,编演过不少进步节目。 11月:中共湘鄂西区委扩大会议在李家坪召开,正式成立湘鄂西区委。参加会议的有钱瑛、王致中、蔡书彬、何功伟、马识途、曾悙、密加凡、孙士祥等人。会议传达王明在南方局的政治报告,确定本地区党的工作任务和方针,选举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 12月:成立中共松滋中心县委,负责领导松滋、枝江、宜都、长阳、五峰五县党的工作,书记魏泽桐。次年春,唐亚之接任书记。 冬: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已由西斋迁至庆贺寺的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党组织“提高警惕,以防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袭击”。至1941年春,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密令逮捕该校李镇等八名共产党员,简师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一九四O年年初:县设参事室。3月,经省政府圈定,吴雄久、邓先煃、雷葆杏三人为参事。参事室的职能被标榜为“勾通县长与民众之隔阂”。 2月:县政府购进全县第一部无线电台。 6月:日军侵犯沙市、宜昌等地,长江上游遭敌封锁。为支援鄂西山区抗日布防,松滋奉命成立三条粮食转运线:第一、二条,自新江口、杨林市至宜都茶园寺,第三条,由暖水街至秭归茅坪。 7月5日:为防止日军侵犯县城,县政府机关迁往距城南十二里之车家冲。 7月6日:六架日机空袭县城。投弹二十二枚。炸毁房屋一百二十六栋,炸死五人,炸伤二十四人。 8月:因车家冲地处偏僻,推行政令不便,县政府机关迁往麻水坪。 10月:因国民军第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新编第五师担任松滋江防。 校址Ⅱ 刘家场镇丁家冲温家老屋 基础信息- (一)时间段:1941年——1942年2月
- (二)地点:刘家场镇丁家冲温家老屋
- (三)校名:松滋县立初级中学
(四)校情概况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一月:县政府委派罗超寰(字海珊,任期1939年1月—1942年8月)为校长,筹备复校工作,校址迁设在刘家场丁家冲温家老屋。 三月:学校招收新旧学生六个班,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庆祝学校复兴。 九月:招收各级插班生若干人。 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一月:第十二届学生毕业。 二月:招收第十七届学生及各级插班生若干人,奉令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简易师范科学生一班36人。 十一月:3日,日寇第二次大举南侵,卢校长率领部分师生首次迁长阳麻池办学,借住当地民房、据点。庆贺寺校舍和设施全被日寇焚毁。 (五)松滋形势一九四一年1月:县政府成立特务机构—谍报处。其主要任务为侦探日军、汉奸动态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救亡组织及其活动。 春:省四区简易师范地下党组织根据湘鄂西区党委“输送知识青年、支援敌后抗日斗争”指示,将该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分批送往鄂豫皖抗日根据地。 7月1日:日机轰炸西斋,炸死九人,炸伤三十七人。 11月:中共石牌区委书记、湘鄂西特委交通员吴秉坚叛变革命,全县党组织遭受破坏。中共松滋中心县委机关迁往湖南津市。 一九四二年1月:国民党新编第三十二师接管松滋防务。 2月:第三十二师与县政府联合,在磨盘洲、米积台、朱家埠、马峪河、杨林市、西斋、刘家场等地设置军粮经购处。同年9月撤销。 校址Ⅲ 刘家场镇庆贺寺中学(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旧址) 基础信息- (一)时间段:1942年3月—1943年5月
- (二)地点:刘家场镇庆贺寺中学
- (三)校名:松滋县立初级中学
(四)校情概况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三月: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附属初中部学生并入本校,学校奉令迁入湖北省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校舍庆贺寺。 七月:湖北省立初级中学和枝江县立初级中学并入本校,本校为本部,枝江为分部,共18个班。第十三届学生毕业。 八月:罗校长辞职,省政府委派卢英先生为校长。 九月:招第十八届学生及插班生若干人。学校奉令对全校学生实行公费制。全校十二个班计63名学生的伙食、书籍,概由政府供给。 十月:学校奉令与湖北省枝江县立中学分开办学。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一月:第十四届学生及简易师范科学生毕业。 二月:招收各级插班生若干人,学生分成九个班。 (五)松滋形势一九四三年春:日军密谋发动鄂西战役,县政府与驻县国民军不以江防为重,反而在县南大举清乡,围攻共产党人所领导下的抗日游击中队。 5月:省第七保安团奉命搜捕王家大湖土匪,匪首苏丕亮率众突袭,将该团歼灭于湖中,仅六人得脱。从此,王家大湖“除了芦苇就是水,除了土匪就是鬼”之说逐渐传开。 5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兵力,连同汪伪“和平建国军”邹平凡所属部队,计步兵三万人,骑兵二千,分别由枝江、公安方向行径松滋全境大举进犯鄂西。先头部队败于巴东母猪峡,一月后,大部日军又经松滋退回江北,并留两小股兵力盘踞涴市及江陵弥陀市。 5月31日:五架美国飞机因汽油耗尽,降落邓家咀。沙道观区区长胡人佛当即率区署武装赶赴现场救护。时已有小股日军闻讯先至,双方交火。五名美机驾驶员获救,胡派赵炳焕、曹海云将其护送至湖南衡阳空军基地。 校址Ⅳ 卸甲坪乡曲尺河 基础信息- (一)时间段:1943年5月—6月
- (二)地点:曲尺河小学附近
- (三)校名:松滋县立初级中学
(四)校情概况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五月:13日,日寇第一次大举南犯,学校部分师生由校长卢英率领赴曲尺河,后转到恩施教学。另一部分学生随县政府转移,由县长王一鸥代理校长。 (五)松滋形势一九四三年6月14日:沙道观区署将日军犯境后扶植之维持会长吴大兴解送县政府法办。 6月15日:国民军陆军第一五一团于牛长岭、文公山一带堵击两联队日军,毙敌五百余人,一五一团伤亡百余人。战斗结束后,为旌表抗日忠魂,垂念永远,修建烈士陵墓两处,由王昌奎团长竖碑刻字,后被毁。 校址Ⅴ 恩施州恩施市 基础信息- (一)时间段:1943年7月—8月
- (二)地点:恩施金子坝(今龙凤镇附近)、土桥坝黄家峁(原省财政厅旧址,属临时省会教育集中区)
- (三)校名:松滋县立初级中学(湖北联中恩施分校成员)
(四)校情概况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七月:正式迁入恩施,加入“湖北联中”体系,编为“恩施分校”,仍保留“松滋县立初级中学”独立建制,最初暂驻金子坝(今龙凤镇附近),后迁至土桥坝黄家峁(原省财政厅旧址),与恩施高中(原联中恩施分校)共享部分资源但独立管理,师生以苞谷饭、和渣汤为食,参与组织学生剧团开展抗日宣传演出。第十五届学生毕业,由教育厅主持会考。少数学生仍在曲尺河校内,由教育厅派本县县长主持会考。 八月:卢校长率师生从恩施返校(曲尺河)。 九月:招第十九届学生及各级插班生若干人。 (五)松滋形势:略校址Ⅵ 长阳县麻池镇 基础信息- (一)时间段:1940年首次迁入,1943年11月再次迁入,直至1944年1月离开
- (二)地点:长阳县麻池镇(首次为中共湘鄂西特委核心区,借用民房、祠堂;1943年为吕家大屋)
- (三)校名:松滋县立初级中学
(四)校情概况一九四〇年前后(民国二十九年),为躲避日军南犯,学校从街河市出发,经丁家冲、庆贺寺等地,首次迁至今长阳麻池镇,此为校史第四次迁址,师生徒步穿越山区坚持教学,校舍借用当地民房或祠堂,与长阳教育机构无合并,保留独立办学。麻池办学期间成为地下党组织活动据点,现存部分抗战教育设施遗迹。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3日,学校因日军进犯第二次迁至长阳县麻池镇吕家大屋。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一月:第十六届学生中转至麻池镇毕业。 (五)松滋形势一九四三年11月3日:日军兵分两路犯境,第九师团、第十三师团及邹平凡伪“和平建国军”,取道涴市、新江口、麻水坪直入五峰,第五师团、第三十四师团由弥陀市、米积台、西斋、刘家场进攻石门,企图侵犯湖南常德。后日军失败,12月下旬,再经松滋退回江北。 同日:县政府机关迁至刘家场,县长王一鸥离任,由宣恩人朱英培接替。时因战事紧急,县人称之为“火线交班”。 11月中旬:中共襄河地委和三军分区指示共产党员潘哲夫,以汉流武装名义打入伪鄂西和平建国军内部,进行策反工作。一个多月后,策反成功。 校址Ⅶ 松滋市街河市镇苦竹寺(向上女子学校、省立四高旧址) 基础信息- (一)时间段:1944年2月至今
- (二)地点:松滋市街河市镇
- (三)校名:
松滋县立初级中学(1928年2月—1947年7月)
松滋县立高级中学(1947年8月—1949年8月)
松滋县第一中学(1949年9月—1950年8月)
松滋第一初级中学(1950年9月—1954年7月)
松滋县初级师范学校(1952年2月—1954年7月,加挂)
松滋第二初级中学(1954年8月—1958年7月)
松滋县第二中学(1958年8月—1962年8月)
松滋县街河市镇中学(1962年9月—1989年8月)
松滋县第二中学(1989年9月—1996年5月)
松滋市第二中学(1996年5月至今)
(四)校情概况1944年,随着战局稳定,学校从恩施迁回松滋街河市,选定苦竹寺旧址作为永久校址,结束六年流亡办学。此次回迁为校史第七次迁址,校址沿用至今。在几经劫难之后,本校于1944年2月奉令迁至街河市苦竹寺。这里是原湖北省立四高的校园,也是原向上女子学校的旧址。 向上学校是1927年(民国十六年)3月雷鸣泽先生自筹经费创立的。1928年2月中旬,中共鄂西特委调派江陵籍女共产党员黄杰到松滋,通过社会关系安排在该校当教员,同时在此建立中共松滋县特别支部(黄杰任书记)。下旬,中共鄂西特委委员张光杰到松滋苦竹寺,将中共松滋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松滋县委(黄杰任书记)。同年7月,中共松滋县委领导的九岭岗起义失败,向上女子学校遂告解散。而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松滋县立初中经历了天灾人祸的种种磨难考验,在这块圣地和热土上,承续了革命历史的荣光,苦竹更加苍劲,甘泉更为清洌。 湖北省立四高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校址武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多地学校内迁。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学校迁至鄂西松滋县街河市镇(今属荆州市松滋市),并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四高级中学。街河市时期(1938-1945年),校舍设在街河市镇郊的苦竹寺(古寺庙建筑),部分班级分散于周边民房,条件艰苦。师生以寺庙、祠堂为教室,坚持“战时教育”理念,课程兼顾文化学习与抗战宣传。课程设置保留国文、数学、理化等基础学科,增设军事训练、战时救护等实用技能。师生来源以流亡湖北学生为主,部分教师随校迁移,亦有当地学者加入。粮食紧缺,师生常以杂粮充饥;课余参与垦荒、织布等劳动自救。师生组织抗日救亡剧团、街头演讲队,在松滋、公安等地巡回演出,宣传抗战。创办《四高墙报》《战教周刊》等刊物,报道战事进展,鼓舞民众士气。1941年,因日军进犯鄂西、物资极度匮乏,学校被迫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迁回武汉,参与复校工作(后并入其他省立中学)。 在其后的岁月(1944年2月—1949年8月)中,本校先后经由李永福(代理)、孙士勋、胡遇春、李祥琼等几位校长掌管校务,学校各项工作有声有色: 1944年2月,学生自治会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创办了“文山社”“苦竹社”“甘泉社”等文学社,还创办了《松涛月刊》。 1944年6月,本校有百余名学生报名参军,奔赴抗日战场。 1945年2月,湖北省第四区行政公署抽考所辖八所中学,本校学生成绩名列全区第二,其数学均分高居榜首。 1947年元旦,学生自治会举行春联义卖活动,共募款陆佰万元,购置大型丛书《新中学文库》(第一集)及各类参考书籍若干册(套)。 1947年4月,本校全体学生和教师列队步行至磨盘洲,参加全县中学春季运动会。本校学生男子代表队和教师男子代表队双获球类比赛冠军,学生男子代表队获田赛冠军。 1947年8月,县政府呈请省教育厅备案,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更改校名为“松滋县立中学”,招收第一届高中新生44名。到1949年上学期,本校共有初、高中生525人,教职员52人。 1949年8月12日,县人民政府派刘明哲、吴成宓、赵溶等人接管本校,委派刘明哲为副校长,原校长李祥琼留任。全校师生同解放军举行第一次联欢会。同年9月,改校名为“松滋县第一中学”。 在人民解放、祖国新生的历史新时代,我校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五)松滋形势一九四四年5月19日至23日:日军在涴市、米积台一带增加兵力,大举西犯。国民党军队兵力不支,退至新江口凭松滋河堵击。日军渡河部队,在八宝及沙道观一带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 一九四五年5月6日:日军二百余人进犯沙道观,国民军第三十九军某部九连连长贺文和六十六军某部七连连长黄昌坤率部抵抗,坚守天主堂阵地。爱国士兵大部分牺牲,两位连长都为国捐躯。待援军赶来,日军弃尸百余具而去。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松滋,全县人民奔走相告,欢喜若狂,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9月21日:县政府机关由麻水坪迁至新江口财神殿(今县公安局消防队处),县参议会迁至新江口谢家祠堂。 一九四六年7月4日:国民党松滋县党部举行全县代表大会,选胡继显为书记长。 12月5日: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共,县政府划全县为五个联防区,并公布一系列防范共产党活动办法。 一九四七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游击支队四百余人,在李人林带领下,由江陵郝穴横渡长江,经公安、澧县折回松滋。次日,击败国民军第七十九军的堵截部队,毙敌三十余人。 3月3日:李人林率领独立游击支队赴五峰与张才千部队会师。 5月2日:李人林率江南纵队三千余人复入松滋境。由刘家场出发,急行军五小时,进抵洋溪,歼灭枝江县保安第三中队,捣毁枝江县政府。当日下午,由石牌强行渡江,再度转战鄂西北地区。 一九四八年3月21日:中共松滋中心县委书记刘家瑞在宜都古老背被捕后叛变,湘鄂西地下党组织惨遭破坏。 9月:省立郧县高中迁来老城,师生共八百余人。这年秋冬至次年夏,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形势迅速发展,沙市华中中学、江陵师范、省立江陵高中、省立第三育幼院先后迁入松滋。 一九四九年2月:国民党湘鄂边区督导员瞿伯阶率两千余人来县募兵,扩充势力,骚扰不堪。 5月20日:“中共江南工作组”做“松滋人民自卫团”团长陈焜策反工作失败,雷鸣泽、高尚志等八位进步人士被捕。 5月27日:县党政头目秘密指定应变措施,其主要内容是:选择卸甲坪、九岭岗、覃睦庄为最后据点,县内所有党员听候集中调遣,乡政人员就地潜伏等。三天后,县政府在卸甲坪挂出“松滋西南办事处”招牌。 7月上旬:中共松滋县委、松滋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松滋县指挥部,在应城县组建,第一任书记、县长和指挥长分别为周致远、饶民太、王璋。 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荆州军分区独立第五团,随同中共松滋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人员从沙市渡江,抵弥陀寺,次日凌晨至沙道观。县长饶民太布告安民,宣告松滋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7月27日:县长饶民太、县委副书记丁野率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人员抵达新江口,受到县城人民热烈欢迎。自即日起,县人民政府定治新江口。 7月30日:湖北省第四行政区专员、少将保安司令周上藩率保安第六旅在街河市向人民政府投诚。月底,县人民政府公布行政区划,全县设新江口、老城、沙道观、杨林市和西斋五个区。 8月2号:中国人民解放军荆州军分区独立第五团在台山坪、邓家铺一带击溃国民党保安第七旅,俘敌三百余人。至此,松滋全境解放。 8月6日: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新江口召开庆祝松滋解放大会。 秋季:由郧县迁来老城的省立高中改名松滋中学,原松滋县初级中学改名县立第一中学,松滋县简易师范改名县立第二中学。 10月7日:县、区、乡三级人民政府同时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活动。
来源:松滋二中校办 编辑:覃士荣 编审:张荆山 审核:邓世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