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6 八、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苦乐、寿夭等。 安世高大师,能知道鸟兽的言语。 九、天眼智力,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等。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不断,生死疲惫,佛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维次,看得清清楚楚。 十、漏尽智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比喻把自性里面的功德智慧都漏掉了。 漏尽智力,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知道自己烦恼已断,脱离了轮回,不再有生死。至少是八地菩萨,八地为不动地,七地都还可能退转。但是在一真法界退转有个底限,就是初住,绝对不会退到初住以下,即决不会退到十法界六道。 为什么七地以下菩萨还有退转?懈怠。精进就往上升,懈怠就往下堕落。 佛,不受后有,是不会退转到等觉菩萨。佛,在遍法界,广度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他的现身、说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以上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能力。 无畏,就是没有畏惧。略说有四种。 一、一切智无所畏。 佛具有一切正智,而且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我们的一切正智丧失掉?佛告诉我们,并没有丧失,只是迷失。只要破迷,就能恢复。怎么破迷?印祖告诉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就要死了,这样就可以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促进放下。 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自己的房间只供一尊阿弥陀佛,墙壁上写一个“死”字。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障碍正道,障碍佛法,佛知道啊。这其中的业因果报,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如佛讲的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有兴衰,有起伏。兴衰起伏都是取决于某一个时期的人心的善恶。现前这个时代,人心向恶的多,向善的少,法运就衰。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苦,是三恶道、轮回;尽,是脱离。 一个人一天中就变现无量法界,你念佛就现佛法界,念观世音菩萨就现菩萨法界,念贪嗔痴就现三恶道。 十八不共法。 只限于佛所有的十八种功德法,因为只限于佛,不与三乘共有,故名“不共法”。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菩萨乘又名大乘。 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和慈悲以修其身,由于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从佛金口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契合真理,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佛具无上深妙禅定,心不散乱,常在定中,对一切法,心无所住,故名“念无失”; 上面三条是讲身口意永远没有过失,这是凡夫菩萨都做不到的。 四、无不定心。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五、无异想心。正念无邪念。正心永远没有念,那才是真正的正念。善恶两边都要舍。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断恶修善?因为我们达不到不舍两边的境界,不修善,就会造恶。 六、无不知己舍心。世出世间一切法决不执着,统统放下。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着。 七至十二、欲、念、精进、智慧、解脱、解脱知见,都圆满具足(不减),没有丝毫欠缺。这里的欲,不是爱欲,是愿一切众生圆成佛道、速成正觉。 十三至十五、身口意三业的应化,随智慧行。佛无心示现,众生各个感受不相同。 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世出世间法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真妄。凡是相对的,全是心想生的。 佛住极乐世界,菩萨住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在哪?就在这里,和我们的世界在一起,就看你的心怎么住? 十六至十八、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这是自性本具般若的德用。 《法华经》上有一人想跟佛出家,没有善根是没有法子出家的,佛叫那些大阿罗汉来看他有没有善根,阿罗汉看了都摇头说没有善根,说他五百世与佛无缘。佛说他有善根,无量劫前,菩萨阿罗汉看不到,他是一个樵夫,遇到一只虎要吃他,他爬到树上念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点善根,这一生遇到释迦牟尼佛可以出家,佛给他剃度。 十八不共法,以及前面十力、无畏,都是形容如来果地上圆满的德能,这个德能是自性本具。 后面作总结:一切佛法,皆得圆满。 一切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依十善业而得圆满。 十善业从哪里下手?从不妄语下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然后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贪、不嗔、不痴。深度、广度随着自己的修行不断地扩展。 今天《十善业道经》修学的思考题: 1、何谓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修十善业能够使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德能皆得圆满,说明了什么? 2、您认为修十善业从哪里下手比较适合?如何不断扩展自己修十善的深度和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