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大溪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 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 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②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③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④石家河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 ,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 、狗 、羊 、虎 、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由于文化特征与龙山文化类似,时称“湖北龙山文化。”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032
887
3431
使用QQ帐号登录论坛的用户
经常在论坛发帖,且发帖量较大
鄂ICP备2023001510号-3 鄂公网安备 421087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