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六军团进驻松滋南乡 洪湖根据地全部丧失以后,红三军于1932年12月开始远征,后经鄂北、豫西南、川东转入鄂西,历时两个月,行程7000里,于12月底到达湘鄂边,开始了恢复湘鄂边根据地的斗争。但是,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继续坚持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红三军的斗争接连失利,进展困难。1934年10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称号,并在黔东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西征人黔的红六军团胜利会师。此后,二、六军团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奋斗,创建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包括湘、鄂、川、黔十数县广大地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一、红七师长途奔袭攻占县城 1933年6月初,国民党湘鄂边“剿匪”总司令徐源泉纠集14个团以上的兵力,开始部署对在湘鄂边活动的红三军的围攻。7月中旬,徐部分数路进犯,由于后勤供应困难和作战方针上的单纯防御,红军节节失利,于7月下旬退向恩施、鹤峰边界,湘鄂边根据地日益缩小。24日,中央分局在宣恩烧粑岩召开紧急会议,作出了《关于巩固发展湘鄂边苏区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任务的决议》。会后,红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贺龙(红三军军长)、关向应(红三军政委)率军部及第九师(师长汤福林)前往宣恩、咸丰、利川境内开辟新区;一路由夏曦率第七师(师长卢冬生)在鹤峰苏区坚持斗争。 8月,鹤峰县城被围攻苏区的敌独立第三十八旅占领,夏曦、卢冬生遂率红七师1000余人转往石门、五峰、松滋游击。8月19日,红七师奔袭五峰独立三十八旅留守处,占领五峰县城。21日,占领渔洋关。24日,进抵松滋刘家场,当晚决定奔袭松滋县城磨盘洲。 松滋县治原设县北老城,此时刚迁磨盘洲。磨盘洲位于松滋中部,地处平原与丘陵交界处,东临小南海,南通街河市,西沿北河可到刘家场,北顺山麓能达新江口。新治四周土城环绕,碉堡峙立,县保安大队数百人枪驻城防守。根据地形、敌情,夏曦、卢冬生等拟定了分进合击的奔袭计划。25日凌晨,部队从刘家场出发,分三路向磨盘洲进发:南路经街河市、牛长岭、石咀奔小南海南之牛食坡、白溪桥,堵敌水上逃路;北路经斯家场、碾盘、拖柴土到河沙桥,断敌北逃后路;中路经砖桥沿北河直插磨盘洲,担任主攻,师部随中路指挥。松滋籍红军指挥员贺炳炎、李文清等率部为中路先锋。拂晓,三路均抵达预定地点。北路首先与敌一中队接火,敌一触即溃,中路随即发起攻击,县保安队无力抵抗,稍战即弃枪而逃。红军迅速攻人城内,迫敌向湖边溃退。这时,南路已由牛食坡、白溪桥乘船北渡,封锁湖面,北路亦进至城北街头,形成了对敌四面包围的态势。敌县长江文波见势不妙,急带四名护兵携一副滑竿沿湖边向东北方向逃窜,至松林垱被红军战士活捉,后被押至石咀处决。红军占领县城后,捣毁县府,释放“犯人”,通知大小商家开门营业。是役毙敌县长以下10余人,缴获长、短枪140余支及大量物资。午后,部队撤离县城,转往白溪桥、牛食坡、石咀一线驻扎。 此时,敌新从江北南调之第三十四师正向斯家场、西斋一线疾进,妄图阻止七师返回湘鄂边,以隔断七师和九师的联系,进而各个击破,消灭红三军。26日凌晨,红七师拔营启程,经牛长岭、街河市兼程西上,意在先敌行动,免遭堵截,不料敌人已抢在红军之前,七师行至西斋,即遇敌三十四师-O二旅姜宏模部一个团阻击。夏曦命部队强攻,由于敌人装备精良,以逸待劳,又占据有利地形,红军久攻不克。数小时后,-0二旅另一个团又从斯家场来援,七师伤亡消耗甚巨,只好撤出战斗,往澧县大堰垱方向转移。 民国《松滋县志》记载了这一事件,虽用语多有诬词,基本情节尚属实在。兹录于此: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匪徒(作者对红军的诬称。下同——编者注)攻陷磨盘洲新治,县长江文波死亡。初,县治迁未匝月,赤党夏曦在渔阳关附近一带侦知之,遂夤夜由刘家场进窥新治。县署得报,疏于防守,而各中队多畏怯不前。二十五日晨,彼党二百余人,长驱直入,县长被获,乱刀砍死,囚犯百余人皆逃,损失长短抢一百四十余支,绅民及县署办公者共死十余人,匪旋退至刘家场。湘鄂边防剿匪总司令徐源泉派兵两团来县驻守,竭力搜剿,而彼党寻窜至澧县境内矣 红七师此次游击松滋,一举捣敌县府,毙敌县长,沉重打击了松滋的反动势力,对身陷白色恐怖、失掉党的领导的松滋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次战斗因为缴获较多,对改善七师的装备、解决部队后勤方面的困难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红六军团长征前夕进驻南乡 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在粉碎湘、鄂两省敌军对根据地的六路“围剿”以后,为了『进一步消灭敌人有生力最,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征集物资,补充兵员,巩固与发展根据地,再次集中主力大举东进,连克石门、临澧、津市、澧县等城,从而控制了洞庭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开创了新的局面。攻克澧县以后,肖克、王震率六军团进军松滋,占领刘家场、西斋、杨林市、街河市、磨盘洲等市镇及广大乡村,军团总部驻西斋。自此,松滋成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红六军团驻松滋期间,打土豪,惩圈防,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重新点燃了松滋人民心中的革命烈火。在各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下,红军筹集了大量物资,一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为红军补充了兵员。仅街河市一处,这次参加红军的就有熊明发等100余人。 正当红六军团在松滋发动群众,积极开辟新区的时候,蒋介石凋集30万兵力,开始了对湘鄂川黔根据地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蒋介石还下令成立宜昌行辕,任命陈诚为行辕参谋长,代己行使职权,就近指挥。对松滋地区,宜昌行辕派二十六路孙连仲部自洋溪、公安分路“围剿”,七区专署亦派保安队两团来县驻扎。为避敌锋芒,冲破“围剿”,红六军团主动撤出松滋,转到石门西北地区会合二军团集中整训。 鉴于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已经完成,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根据中央指示,决定进行战略转移。10月,二、六军团在桑植誓师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是松滋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在松滋境内正式建立,随后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展党员,强健组织,发动了数次不同规模的武装暴动和饥民斗争;大力配合红军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在境内的军事活动,掀起r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高潮;组建地方游击武装进行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支援了洪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震慑和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反动政府的统治,在松滋革命斗争史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上写下了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壮美篇章。这一时期,松滋党的地方组织虽然受到过“左”倾错误的影响,但也在生与死、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宝贵的传统,促进了党组织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为坚持和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