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886471
发表于 2017-8-29 09:42:19
观音寺的沿革 1927年,有一在家女居士,法名慈云,在原公安县胡家厂陈家院,现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八组建一念佛堂,始为一间茅草屋,内有佛像、经藏、法器。慈云居士单居此处修行、弘法,昼夜经声、佛号不断。1930年,慈云居士出家,常住沙市章华寺。念佛堂一度闲置,托人代管。抗日战争期间,慈云师父从章华寺回念佛堂,并任念佛堂住持。她振兴念佛堂,扩大规模,完善设施,由原来的一间茅草屋扩大为三间,并另有附属屋。她弘扬佛法,接待香客。此时是念佛堂的鼎盛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慈云师父又常住章华寺,同时往来于两地之间。然在1948年以后,因时局变化,沙市战火又起,章华寺僧人纷纷离去,寺庙已空。师父又回原址念佛堂照常修行、弘法。但由于此时年事已高,疾病增多,法体不支,1953年卧病在念佛堂,无奈只得到二子住宅(现金红村12组,老名八屋坮距念佛堂约300米)与其合住,并在一间小屋内设立念佛堂,拖着病体诵经、念佛、礼拜。不幸,师父于本年6月在此宅圆寂。老师父圆寂时,再三叮嘱子孙,一要敬仰佛法僧三宝,二要保护、完善念佛堂。1958年以后,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村庄调整,原陈家院及念佛堂被毁,园林竹树遭伐,特别是由4人才能合抱的有几百年历史的一棵古枥树不复存在。沧桑巨变,现已是稻谷金黄的空旷无碍之地。1949年以后,佛教一度衰落,但是这里的老人仍还记得念佛堂的盛况及慈云师父修行、弘法认真精进之举。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宗教政策的变化,佛教又逐渐兴盛起来。自此,在慈云师父修行及圆寂之宅,出现许多令人深思的瑞相或要事。一是于此宅出生的俗世孙子志煌于90年代初皈依佛门,精进修行,吃长素,为在家居士。二是与此宅同令的当地老宅均已改建,唯独此宅保留原貌。当地视为希有。三是98年水灾,水淹一米多深,浸泡一个多月,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此宅尚未倒塌。水退后,居然能住人,当地无不惊奇。四是俗世重孙陈桥在此宅出生时,很多人见到青烟缭绕,檀香朴鼻。五是此宅后面的一大片竹林,原均为荆竹。无论怎样培管,都是极矮小,只有一指头粗,不能作家用,大多开花。80年代以来,无人培管,荆竹自然变为桂竹,大多都是10厘米以上的直径,最小也是5厘米以上,又十分密集,砍了又发,青枝绿叶,挺拔参天。而且也有很多野生树茁壮成长,其中一棵野生枥树,主干直径一米多,百鸟云集,五里之遥清晰可见,与原念佛堂的竹园,古枥树景观完全相似,也可谓是当地的一处指路坐标。但是此宅,即慈云老师父修行圆寂之宅毕竟年久失修,白蚁吞噬,重建乃当务之急。以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居士陈志煌(演智)等一批老师父的俗家后代一致认为,这是满足老师父遗愿,重建念佛堂的好时机,于是由居士陈志煌 (演智)、王雪梅及其子女陈为力、陈亚力、郭庆发心出资,陈士波、易继秀、邹宜清负责实施,于2004年撤掉此宅,在慈云师父修行圆寂之处重修念佛堂并更名为观音寺。做到观音寺地址不变,东西南北方位不变,甚至连墙基都是原址,以满足老师父的遗愿。由于完全是个人出资,经费不足,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建成现在的观音寺。此观音寺有87年的历史,是当地佛教文化传承的产物。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9-5 12:52:43
观音寺的建筑
观音寺占地面积1.5亩(含竹园),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标准的长方形。四周院墙包围,院墙高2米。有殿堂、斋堂、山门。殿堂、山门均为古典式建筑。殿堂高6米,屋顶四角各有一米高的飞檐翘角,屋脊双龙对峙,似古刹之状。殿堂和斋堂墙壁是用黑色水泥勾勒的古城墙用砖的砖形。路人一看,宛如古老的城堡。门前台阶,加上四根红色廊柱,又有城楼之感。屋瓦为红色彩瓦,加上四周红色檐板,相互映衬,鲜艳夺目。殿堂氛围浓郁,庄严别致。山门长3米,宽2米,高5米,为两层楼式的飞檐建筑,两层及屋脊共有10个飞角,均为兽像,其质为黄色陶瓷。山门楼顶两层和2米高的院墙均镶嵌黄色硫璃瓦。其大门为钢管铁门。院墙和山门相映成趣,太阳一照,飞角流丹,金碧辉煌。斋堂面向殿堂左侧,既显紧凑,又不使殿堂单调。殿堂、斋堂、山门、院墙构成建筑群,远望似琼楼玉宇,耀眼夺目。
院内场地均用水泥铺设。雨停路干。内有花带,盆景,两棵3米高的四季桂,两棵各1.5米高的铁树。有多种名花,如三角梅、玫瑰、月季、杜鹃、茉莉、紫薇、牡丹、秋菊、红积木、黄羊木等。四季花香朴鼻,连冬季也时有彩蝶飞舞。
寺内设施齐全。僧人有卧室、书房、卫生间、洗澡室。均上装天花板,下铺地面砖,采光通风。有热水器、空调、彩电、洗衣机、宽带、书柜、办公桌。斋堂内有液化气瓶,电子打火灶、灶台、厨柜,一一俱全。此处信息畅通,生活方便,环境幽雅,清净无争。加之寺后面约800平方米的高大竹林为背景,使此寺更加增添了佛教色彩和庄严神秘。她是一块佛教的清净国土,是佛法僧三宝的宜居之处,是僧人修行闭关的理想之地。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9-12 06:30:09
观音寺的文化 大殿内有2米高的金色千手观音像。从佛教圣地湖南恒山请来。佛像庄严,工艺精巧,意远深长,全用檀木和名贵木种精雕而成,造价颇高,周围寺院乃至公安及临县也少有。为了保护此像不染污,不退色,已用10公厘的玻璃镜框封罩。大殿左侧房间为三圣殿。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尊佛像均有1.5米高,用水泥塑造而成,同样金色,庄严美观。寺内幢幡、宝盖、旌旗、鲜花俱全。大殿内南北两面墙各有4.5米长,2米高的镜框一块,里面嵌有放大的用塑料质纸印刷的经文。即《般若慑颂》、《金刚经》、《心经》、《大悲咒》等经咒。在经咒的上方,三面墙上贴有八十八佛彩画像。每张像有60厘米高,30厘米宽,均用塑料质纸印刷而成,不退色。镜框及其经咒,样式美观大方,内容规范准确。八十八佛彩画像,使2米高的千手观音像不至单调。佛像、经咒、幢幡、宝盖、旌旗、鲜花浑然一体,既体现了佛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为教化众生创造了一个庄严肃目的环境。 院内有一立式的长2米,宽50厘米的标语牌。它是用不锈钢板制作的。钢板上为白底红字。内容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标语牌伫立在门口,十分醒目。过路人均可看到。寺内有多幅楹联。山门:建道场愿大地都成净土,弘佛法望众生均得快乐。大殿:众生迷惑追世俗欢乐堕恶道,菩萨慈悲度人生苦海到妙岸。三圣殿:天天说话做事须问好心多少,日日思利求安应晓善根如何。客房:人生短暂几天乐,业障长存无限苦。这些标语楹联均为自作,紧紧结合当地民众思想,通俗易懂易记,以达到有效弘法的目的。寺内还藏有佛教珍品和经藏,有以下珍品:弘一大师(李淑同)手书《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的墨宝真迹。有康熙、欧阳询、赵孟頫、苏轼手书《心经》的真迹。有弘一大师(李淑同)手书的佛教楹联真迹。有汉传佛教寺院历代佛像必藏精品66种,有现代中国法海寺特制的珍藏品:“康熙御笔《金刚经》”。其珍藏品为黑底金字,以独特的胶质纸制作而成,可谓无价镇寺之宝。有以下佛经及解释多套:《入行论讲记》(索达吉堪布)10卷;《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8卷;《藏传净土法》(索达吉堪布)5卷;《中观庄严论解说》(索达吉堪布)4卷;《量理宝藏论广释》(索达吉堪布)4卷;《般若摄颂浅释》(索达吉堪布)3卷;《无量寿经》(索达吉堪布宣讲)2卷;《慧灯之光》(赤诚罗珠堪布开示)7卷;《净土圣贤录》(白话本)6卷。有以下佛经及解释多册:《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大悲咒》、《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净空法师讲解);《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净空法师讲解);《普贤行愿品讲记》(索达吉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弟广论》(宗喀巴大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心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弘一大师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还有历代帝王、高僧大德、佛教名人的论著,佛教知识介绍,学习佛教的工具书等。还有寺内山门处墙壁上挂有1米高,50厘米宽的镜框一块,里面嵌有印刷的<<观音寺规则>>。附规则:观音寺规则1、本观音寺弘扬正法,反对邪教,广造众善,利益众生,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服务。2、欢迎善男善女来本寺念佛、拜佛、阅读经书、听讲佛法。观音寺为众生排忧解难。3、不得在寺内进行任何娱乐活动,如打花牌、麻将等。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嘻笑怒骂。4、进寺内衣着整齐,不得打赤膊、穿短裤。不讲邪话、脏话。5、尊敬佛法僧三宝,爱护院内花草树木,维护院内环境卫生。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9-19 07:07:04
观音寺的佛事 本寺的佛事主要是围绕住寺僧人对佛教的信解行证展开。把相信、理解、修行和证悟结合起来。明确学佛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脱离轮回痛苦,了脱生死烦恼,最后证得佛果。用佛的大悲无我智慧,转变凡夫的我执自私知见,用戒定慧对治贪瞋痴。在具体作法上做到五点:一是认真学习佛教教义。用晚上的时间阅读佛教经典及论著,做到闻思结合。二是坚持早晚功课。诵经念咒,持咒作观,默坐观心,使纷乱的心清净。三是弘扬佛法。白天接待香客或来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巧方便的方法宣讲佛法,使他们对佛法生欢喜心、恭敬心,从而断恶行善,自利利他。一般来庙敬香或来访的人都有不同的烦恼和愁苦。住寺僧人着重从心理上开化他们,让他们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当好心理医生。四是举行放生活动。五是排忧解难。本寺周围的家庭如有急难恐怖及时去关心,尽力所能及之事。此寺做到三“不”。一不看相算命,更不妖言惑众,恐吓或拉拢香客而敛财。二不宣扬邪教,更不搞巫医马脚以治病为名而敛财。三不向香客、居士、善男善女以各种方式索取供养。坚持供养要自愿,心情舒畅,不论多少。但是根据当地习俗和香客要求,强烈要求卜卦抽签者,可满足其要求,但不收费。并着重让香客认识,福报的唯一源泉是断恶行善,忏悔业障。住寺僧人尽一切努力使本道场真正成为佛法僧三宝的住所,是清净无染的圣地,是福慧双修的场所。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9-27 08:14:38
观音寺的效应
观音寺所在金红村十二组的居民基本上都信佛,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坚定信仰,并能护法。如桑良明、陈士明、汪大婆、龚德芳、邹永兰、马朝凤等及其家属,每年除夕,他们都到寺内烧头香。佛菩萨的圣诞日以及较大的佛事活动,他们都来礼佛敬佛。寺内两棵各3米高的桂花树就是桑良明供献的。龚德芳是本寺的常客。陈士明处处弘扬佛法。二类是一般信佛,即别人说信就信,佛菩萨的圣诞日或有急难恐怖也到庙内敬香礼佛;三是少数人即使不信佛也不谤佛谤法。别人信佛,也不非议和讥毁。他们深信因果,在寺前或佛像前不乱开口,非常谨慎。这个组的居民,在本寺重建的过程中,他们都热情地帮助搬运佛像、家具或沉重的物品。他们经常供养食物,如灯油、蔬菜、豆皮、糍粑、干豆腐(当地土特产,豆腐腌制、烟熏、晒干而成)等。圆悲师父为不增加施主的负担,也为了庙的形象,一般都拒收。居民一般都不到寺内来,更没有闲逛者,不文明、礼貌者。寺内安静、安全、安心。
十二组的居民信善信佛、积功累德,全组和谐、殷实小康。其特色具体有如下几点:一是人才辈出。2014年全组198人,至1962年以来,完全是参加高考考取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1人,其中重点大学、名牌大学11人,研究生6名,留学生3人,其中留美2人。除此,另有正处级2人,正科级1人,还有在较大公司担任公司副职或中层干部的多人。二是创业出色。即使没有读大学,在外打工,靠自己的拼搏,搞出成就来的有3户。如章新源的儿子在广州开装潢公司。陈士亮的儿子从小学木匠,在北京成就了大业,包揽了几个大工程。陈士明、邹荣享的子孙在外创业也当上了老板。另外,在外打工虽未有以上的成就,但在公司当一个小小的负责人,经济富裕的人为数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咸阳、襄阳均有十二组居民买房子直至落户的人。据说,2014年现在十二组的子孙中,在初中高中就读者,名列前茅,受学校极为重视的还有多名,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起之秀更加茁壮。三是民风纯朴。首先是种好田。这个组种田的人大多在50岁以上,但他们勤耕劳作,忠于职守,都想多种田。他们也善于种田,无论是种子、农药、化肥管理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因此产量高,是全村第一。当然居民收入高,是全村榜首。他们每年在村里结账,现金支付的数额最高。其次是遵纪守法,社会秩序良好。全组几十年以来,无打架斗殴、无小偷小摸、无离婚、无犯罪、无刁民。上面下达的计划或布置的任务能及时地不折不扣完成。在全村享有崇高的荣誉。再次是信誉第一,在借贷、农药、化肥、水电赊购方面能认真地履行合同,按时兑现。在种子销售方面,总是优质优价。四是孝养父母、培养后代。全组的老人都能受到子女的孝敬,住处安定,衣食丰足,娱乐随意,有病能治。此组的人对培养后代特别重视。80年以前出生的人读高中、中专、大学的比例就高于别组。80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人人都读到高中,其中很多人升到了大学(包括三本)。在这方面,有一种赶、学、比超的气氛。人人都舍得出钱,学生也很勤奋,没有考取大学就复读,直到考取为止。
金红村十二组和别组比较起来有如此特色,在同一个地理、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下有如此的不同,其因何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果关系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佛教的根本观点之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均不存在。那么十二组的这一切特色无不与该组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关。相信有观音寺在此,金红村十二组及这一方乃至更大范围内,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10-10 06:44:44
观音寺的效应 观音寺所在金红村十二组的居民基本上都信佛,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坚定信仰,并能护法。如桑良明、陈士明、汪大婆、龚德芳、邹永兰、马朝凤等及其家属,每年除夕,他们都到寺内烧头香。佛菩萨的圣诞日以及较大的佛事活动,他们都来礼佛敬佛。寺内两棵各3米高的桂花树就是桑良明供献的。龚德芳是本寺的常客。陈士明处处弘扬佛法。二类是一般信佛,即别人说信就信,佛菩萨的圣诞日或有急难恐怖也到庙内敬香礼佛;三是少数人即使不信佛也不谤佛谤法。别人信佛,也不非议和讥毁。他们深信因果,在寺前或佛像前不乱开口,非常谨慎。这个组的居民,在本寺重建的过程中,他们都热情地帮助搬运佛像、家具或沉重的物品。他们经常供养食物,如灯油、蔬菜、豆皮、糍粑、干豆腐(当地土特产,豆腐腌制、烟熏、晒干而成)等。圆悲师父为不增加施主的负担,也为了庙的形象,一般都拒收。居民一般都不到寺内来,更没有闲逛者,不文明、礼貌者。寺内安静、安全、安心。十二组的居民信善信佛、积功累德,全组和谐、殷实小康。其特色具体有如下几点:一是人才辈出。2014年全组198人,至1962年以来,完全是参加高考考取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1人,其中重点大学、名牌大学11人,研究生6名,留学生3人,其中留美2人。除此,另有正处级2人,正科级1人,还有在较大公司担任公司副职或中层干部的多人。二是创业出色。即使没有读大学,在外打工,靠自己的拼搏,搞出成就来的有3户。如章新源的儿子在广州开装潢公司。陈士亮的儿子从小学木匠,在北京成就了大业,包揽了几个大工程。陈士明、邹荣享的子孙在外创业也当上了老板。另外,在外打工虽未有以上的成就,但在公司当一个小小的负责人,经济富裕的人为数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咸阳、襄阳均有十二组居民买房子直至落户的人。据说,2014年现在十二组的子孙中,在初中高中就读者,名列前茅,受学校极为重视的还有多名,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起之秀更加茁壮。三是民风纯朴。首先是种好田。这个组种田的人大多在50岁以上,但他们勤耕劳作,忠于职守,都想多种田。他们也善于种田,无论是种子、农药、化肥管理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因此产量高,是全村第一。当然居民收入高,是全村榜首。他们每年在村里结账,现金支付的数额最高。其次是遵纪守法,社会秩序良好。全组几十年以来,无打架斗殴、无小偷小摸、无离婚、无犯罪、无刁民。上面下达的计划或布置的任务能及时地不折不扣完成。在全村享有崇高的荣誉。再次是信誉第一,在借贷、农药、化肥、水电赊购方面能认真地履行合同,按时兑现。在种子销售方面,总是优质优价。四是孝养父母、培养后代。全组的老人都能受到子女的孝敬,住处安定,衣食丰足,娱乐随意,有病能治。此组的人对培养后代特别重视。80年以前出生的人读高中、中专、大学的比例就高于别组。80年以后出生的人几乎人人都读到高中,其中很多人升到了大学(包括三本)。在这方面,有一种赶、学、比超的气氛。人人都舍得出钱,学生也很勤奋,没有考取大学就复读,直到考取为止。金红村十二组和别组比较起来有如此特色,在同一个地理、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下有如此的不同,其因何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果关系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佛教的根本观点之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均不存在。那么十二组的这一切特色无不与该组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关。相信有观音寺在此,金红村十二组及这一方乃至更大范围内,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10-18 16:31:03
观音寺的诗文 大殿千手金色观世音,慈善尊容照苍生。八十八尊如来光,百千万部经咒明。贫贱疾苦求护佑,男女童叟表虔诚。消灾免难施法雨,普润心灵种慧根。注:大殿内供有八十八佛及多种经咒
三圣殿 阿弥陀佛一主尊,观音势至左右行。三十二应周尘刹,四十八愿度众生。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九界蒙慈恩。常念名号不间断,为求解脱得往生。 注:三十二应、四十八愿、三途六道,四生九界,均是佛教常用语,具体解释略。
竹园 竹友品格万口传,唯独此园不一般。昔时培育尚矮小,今朝自发尤参天。装点寺庙添风景,环抱圣殿显庄严。虽非紫竹仍伴佛,象征观音昭世间。 注: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圣地,中有紫竹林,观音殿就在紫竹林中,因此常以紫竹象征观音。
山门 烟村农舍鳞栉比,独此门楼向天际。飞檐琉璃色光耀,堂宇房阁状严丽。内为佛国清净土,外是娑婆染污地。进得此门得解脱,但愿苍生尽入里。
年关拜观音寺 细雨霏霏天盖低,车轮滚滚回乡急。不因亲属要相见,只为年关已近期。神圣庙堂谁人护?清净禅师何者依?愿我尽心力护持,凡圣同乐共此期。
在观音寺忏悔 未仆前世为何身,吾生坎坷源业根。求学途中两厄难,事业道上多坎坑。灾疾累累少有为,子孙平平空无成。业障数如恒河沙,虔诚拜佛忏悔心。
在观音寺修行(一) 吾生自慰后半生,诸佛经道得以闻。苦海无边艰难度,解脱有路精进勤。拈香礼佛身恭敬,诵经念咒意虔诚。此生沽名云烟过,乐度耆年佛子行。
在观音寺修行(二) 人生难得应正行,岂能随意走邪径。金鸡报晓香烟起,玉兔升空迦趺沉。心专神凝诵两课,勤奋立志背三经。抓住夕阳无限好,修行哪怕近黄昏。 注:“三经”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万法都为去妄心 宇宙一切因缘生,万有乃是五蕴成。我法二执源无明,见思两惑起祸根。业力永存致轮回,佛性常在树信心。信解行证迷转悟,万法都为去妄心。 注:“万法都为去妄心”。这里的“法”指一切修行法门。
贪心哪能任横行 世间万有无自性,假空中观三相应。众物积聚非实相,因缘合和是假名。是有非有宜分清,假相实相应了明。能知此理去二执,贪心哪能任横行! 注:万法有名是假观;万法无自性,是空观;万法虽空,但却有相,是中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身边的事例谈因果 陈士涛 我是学唯物主义哲学长大的,原先以为佛教是唯心主义哲学,学佛是因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求得解脱。随着年纪增大,对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某些事情的感悟加深,这才发现,我错了。感性的东西是多么的肤浅!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攀上认识的新高。好人有好报,心地纯正善良的人,佛祖是会保佑的。在家居士演智(俗名陈志煌),年轻时有《周易》爱好者推算其必早夭,中年时段,恶病缠身。大有“大去之日不远矣”之势。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承祖母之衣钵,积德行善,秉家族之遗风,吃斋念佛。修桥补路,方便他人,素食放生,利益众生。从此病情好转。与其一同治疗的病友“尔墓之木拱矣”。而他却精神矍铄。更想不到的是:结直肠上的异物,却是息肉;妻子肺上的肿瘤,也是良性。她古稀之年上手术台,进重症监护室,药到病除,连协和医学专家都为之惊叹。这不正如古人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是慈云老师父的俗家后代,祖上的功德延及子孙。2011年7月,我开车由胡厂回斗湖堤,途径大至岗,在虎渡河堤上,汽车失灵无法控制,翻滚下坡,连续翻了几个跟斗,被一块巨石挡住,幸免未入河中。路人认为我与车内的一学生已遇大难,没想到我们却毫发无损。事后,想起这有惊无险的经历,我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对佛祖的敬畏,对先人的感激之情。佛重因,人重果。小时候我常听家族长者说,陈家男人的寿命都不长,能活到五十多岁就不错了。曾祖泽桢五十多岁,伯祖父宏高五十多岁。可是,祖父宏钰却活了六十七岁,现在我父辈都已超过七十岁。我常想,尊重佛、法、僧三宝,才是打破任何消极面的最佳秘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酿的酒自己尝。慈云师父后代,心地善良,性情敦厚。他们懂礼仪,求上进,事业发达,家庭和顺。有从医的,从文的,经商的,均成就显著。有通过高考上大学的8人,其中重点大学5人,在5人中有2名留美研究生,1名国内研究生。这难道不是佛光普照的结果?善因必结善果!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10-24 12:01:18
观音寺的趣闻八屋坮的因缘《公安地名志》中的“八屋台”,原名“八屋坮”,即现在的公安县章田寺乡金红村十二组。也是今本观音寺所在地。“八屋坮”以八栋屋和土坮而得名。这里有一块岗坮,东西北三面都是低洼的峪田。此岗坮宽约100米,呈一字形向南延伸,东西北三面有坡度。1998年罕见的大洪水,黑狗垱破堤,整个孟溪大院一片汪洋,而此坮离水面1米多高,居住此地的父老乡亲在坮上躲水,生活达一个半月之久。再说八屋,据这里建国初期的老人说,大概是18世纪中期,即乾隆初年,这个坮上有八栋房子,自北至南,面向东,沿土坮的走势并排,呈一字形,栋栋相连,很有品味。这八栋房子大小,规模,结构均一样,而且在一条线上。它们都是“四井口”。”四井口“是当地对住房规格级别的的称谓。此类屋是上下两重,上下重各三间,两侧各一间为厢房,计八间,构成一个四方形的整体,中间是天井,又称八大间。内部各间可以互通。“四井口”有大小之分,此为“大四井口”,深若25米,宽约15米。全是由约30厘米直径的杉木凿穿成的屋架,而形成的框架结构,周围套以土墙,屋顶为青瓦,屋脊檐口均为白色,内部面临天井的上下屋、厢房,四面均为穿花格门。八栋屋共长约150米,均傍坮建筑,低于坮最高处1.5米左右。而坮的最高处紧挨屋后,全是竹木园林,也是一字形,其长度远远大于八栋屋的长度。其气派和巍峨可以想象。按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和习俗,住在此类屋的人定然不凡。是何人所建?是一姓而居?还是杂姓而居?无从可考。到民国初期,八屋虽犹存,但已破败凋零。到建国初期,仅仅两栋略显原貌。至今八屋犹存,其中有一屋就是现在的观音寺,另七屋己是样式各别,参差不齐了。现居住着陈、章、魏、桑四姓。八屋坮以它悠久的历史和名声响彻后世。国民党时期,有保办公所设于此,其保长为江正赢。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52年设八坮乡,就是以八屋坮命名。全乡连续三天以上的会议都在此召开。后又改为黄坮乡(其乡的范围已扩大),仍取用八屋坮的“坮”字。后有一所黄坮小学,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也取用了这个“坮”字。现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起初并不是在八屋坮,在距此约300多米的原陈家院(现金红村八组)。因1952年慈云师父病重,只得由其次子陈宏钰照料。宏钰宅就是八屋之一。慈云师父于此宅设临时念佛堂,带病修行,次年六月去世。以八屋坮地理位置的优越和文化历史的悠久,它无疑是一块灵气之地。以前的念佛堂,现在的观音寺建在此,是极其符合寺庙要求,再理想不过的了。在此建寺,事前并无有意,完全是顺因缘自然而成,看来是天意。老桥口的观音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距老桥口只有一里之遥,和老桥口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老桥口属于淤泥湖的一个港汊。东岸为苏秦港、刘家祠,南岸为羊子岗,西接淤泥湖面,北岸为苏家山。南北两岸距离很近,相互喊叫声可以听见。但来往交通不便,须用渡船。据传说,有一列迎娶新娘的长队抬着花轿,持旌旗宝盖,吹打着乐器,十分热闹风光,从北岸上船过渡到南岸去。刚开船,危险出现,可能是由于上船的人太多,船里进水,即将沉没。船上人大惊,拼命叫喊“救命”。其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仰头祈祷观世音菩萨。忽然之间,眼前空中见一女子身着青纱,彩带飘舞,手拿杨枝,安慰说:“不要惊慌,我来救你们”。并将杨枝一点,一座浮桥突然出现。女子说:“你们从桥上过去吧!”这些人继续如前,抬着花轿,吹吹打打,从桥上走过,顺利到达南岸。上岸后,他们再也没见到桥了。可是两岸看热闹的人大惊,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见这一列迎娶新娘的长队在水面上行走,步伐轻盈,如履平地,不知道这种法术从何而来。事后才知各人看到的不一样,迎亲的人看到的是桥,岸上的人看到的是水面,迎亲的人觉得自己是在桥上走,岸上的人看到的他们是在水面上走。大家一致认定是观世音菩萨显圣,随即仰天朝拜。自此,两岸百姓商议在此建桥,并昼夜祈祷观世音菩萨保佑加持。两岸百姓各自从两岸同时筑堤坝。说来也巧,堤坝自涨。不几天,两坝即将合龙。在两坝未合龙的中间,用树木连接,桥即成。此后车推马驮,人畜来往自如。但日月流转,沧桑变化,不知经过若干代,桥已失,口尚在,堤坝犹存。两岸往来仍用渡船,老桥口因此而得名,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之时,其行迹还十分明显。关于淤泥湖,民间流传很多神话故事,譬如“青布精”修炼成仙,为民清除匪霸;救落水渔民;渔民为感恩而修“青龙庙”。“青布精”为 感恩,化现人身修“大门土地”等等。这些故事均包含了人的一个美好追求,即济世渡人,行善积德,消除苦难。“老桥口”的传说亦是如此。围绕着淤泥湖交通往来常有事故发生之事,人们为追求平安,似乎有一个规律:基本上各渡口都建有寺庙,如“王家咀”、“西家咀”渡口对岸有利堂寺;“莲子口”,“三星”渡口附近有报慈寺;“祝家坝”渡口附近有刻木观;“老桥口”渡口附近有“天官庙”等。观音寺前身的“念佛堂”也在老桥口附近,虽然没有上述寺庙的规模,但它十分便利人们朝拜观世音菩萨及诸佛菩萨,满足了人们的追求。这些寺庙形成了公安淤泥湖周边的强烈的佛教氛围,构成了公安淤泥湖区域特有的文化现象。两竹园的兴衰观音菩萨与竹有大因缘,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的紫竹林就是观音殿。相传观音菩萨就在紫竹林修行。似乎有观音菩萨就有竹。还有以竹命名的寺庙很多,如紫竹林寺,紫竹院寺,竹林园寺,竹林寺,苦竹寺等等。观音寺的前身“念佛堂”在金红村八组原陈家院。念佛堂周围也有一片竹园,竹子粗壮,直径均在5到10厘米左右。有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枥树,要由4人才能合抱。树冠直径上百米,直向云天,遮天蔽日,鹤鸟云集,大有佛经上所说的“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之意。伴随着这一环境,念佛堂内青烟缭绕,佛号、经声清脆,钟鼓乐器悠扬,佛教氛围浓烈。这里生机盎然,天地祥和。但在1952年念佛堂迁至八屋坮,1953年慈云师父圆寂后,这里逐渐没落。人丁不旺,枥树遭伐,房屋受毁,竹子被砍。现在无一砖一瓦,只有稻谷金黄,空旷无碍。后人也无法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然而与此相反,念佛堂迁至八屋坮宏钰之宅基后,宏钰之宅由衰到兴。特别是后面的一大片竹园出现了奇特现象。原竹园均为荆竹,极其矮小,只有一指头粗,大多开花,而荆棘丛生,荒草肥厚,为蛇类野兽出没之地。自1953年以后,竹子逐渐转青变粗,自然变为桂竹,又十分密集,直径在5至10厘米以上,苍劲挺拔,荆棘荒草自然消失,与念佛堂原竹园无异。更巧的是竹园中自然生长一棵枥树,由幼苗长到主干直径一米多,鹊巢云集,五里之遥清晰可见。虽不及上述枥树高大,但总体景观仍与前无异,在当时当地实是难得,两竹园的兴衰与相似,不能不使人领悟到:竹与观世音菩萨的因缘有关,兴衰与相似和念佛堂的灵气有关。是观世音菩萨在显圣,是念佛堂在显灵。两妯娌的称谓慈云师父俗姓张,出家前系陈泽桢之妻。有一魏氏为陈泽榕之妻。泽桢和泽榕是两同胞兄弟。自然张氏和魏氏就是两妯娌了。两妯娌年岁相近,均多子孙,贤淑闻名乡里。因为她俩均下慈上孝,宽人薄己,所以关系很好,相当融洽,互相帮助,相敬如宾。他们两家虽各自开烟火,但同住一屋。这里的习俗是孙子称祖母为“婆婆”。而慈云师父的念佛堂就在住家后面,两家和她少不了有些往来。孙子们把她俩都称呼婆婆,这样就分不清是谁,有时闹出笑话。如吃饭喊错,做事喊错。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法子,用不同的称谓,以示区别。慈云师父是出家的,称为“斋公婆婆”。魏氏是未出家的,称为“人家婆婆”,这样就不闹笑话了。开始是孙子们这样称呼,后来演变成两家以至社会上都这样称呼了。“斋公婆婆”,“人家婆婆”成了当地妯娌关系好的代名词,当地把她俩奉为处理妯娌关系的楷模。“人家婆婆”虽然未出家,也被当地视为贤明长者,受到尊重。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10-31 11:39:47
慈云师父传略
慈云师父(比丘尼)俗姓张,公安阧湖堤人,生于1880年,于1953年圆寂,住世73载。
命途多舛,感悟人生
慈云师父幼小家里贫穷,又系女性,受封建礼教约束,未能上学识字。而且很小就担当家庭重任,未享受父母的溺爱,更未享受孩提时代的幸福。17岁就出嫁,生有一女,20岁丈夫夭折,丢下妻儿而去。人间最为悲惨之事过早地来到她的生命中。青年寡居,并带有一女,生活是何等艰难。五年以后,此时,公安胡家厂附近陈家院,现章田寺乡金红村八组一跛足农民陈泽桢娶妻李氏,不能生育,到中年时仍无有儿女。其李氏较贤慧,为了延续陈家的香火,劝其夫陈泽桢娶二房。1905年,她25岁时,经人介绍,和陈泽桢结婚,并将一女随其带来陈家,改姓陈。在当时封建礼教盛行的情况下,一位寡妇,并有拖累,无有选择,只得嫁给大她20岁,并且是二房,而且是残疾足跛,身体也不健康的人。在陈家,12年之内,生了两子一女,女儿最大,第二个儿子宏钰,1917年出生,总算为陈家立了大功。正当生活有点喜气色彩之时,第二个儿子刚出生三个月,丈夫泽桢去世。时年她才37岁。此时家庭如风筝断线,如行船失舵。孤儿寡母,生活窘迫,又受家族歧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只有离家,出外打工,帮人做饭、洗衣、干家务活等。小孩由李氏看管。此时她心中产生很多问题,不得其解。为什么人生这么苦?为什么她的命运这么苦?为什么在同一个天地之下,有这么多的不平等?她打工经过很多人家,其中有一家的女主人学佛,是居士,并设有佛堂,天天敬香、礼拜、诵经。女主人给她讲了许多佛教道理,她一听就接受,倍感兴趣。自此,她萌发了学佛的念头,并跟随女主人学佛,后在女主人荐引下,在当地一所寺庙皈依,法名慈云。时值1927年,时年47岁。此时大女儿二十多岁,大儿子二十岁,小儿子也有十岁。家庭情况有所好转,她也归家,成为在家居士。也在家内设立佛堂,这就是现今观音寺的起源。她一边学佛,一边掌管家庭。
遁入空门 口传得悟
随着学佛的深入,儿女成家,家庭经济情况好转,她的思想也发生很大变化,信愿行更加深入。1930年,她毅然出家,在沙市章华寺受戒(头上有九个戒疤),削发更衣,为章华寺一师父(俗称三万爷)弟子,常住章华寺。由于她不识字,谈不上文化水平,对高深的佛教理论学习自然困难。她的修行在闻思上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学因果道理,忏悔业障,断恶行善。二是发菩提心,慈愍一切众生。三是认识一切皆空,消除贪嗔痴。四是认识一切唯心造,一切忧愁、烦恼皆出自心。以上四个方面的道理她不是通过看书学习所至,是通过各个师父的开示而得。对于她这个不识字的人来说,学佛主要是听开示。所以她弘法时,总是引用师父的话,经常说:“万三爷(师父)说……”虽然她不能讲经,但是她对上述的佛教道理,把师父的话用得很活,也很通俗易懂。在实修方面,主要是修净土,一是背诵口传早晚课的内容。由于她的精进、决心、恒心、即使是口传,也能够背诵早晚课的经咒及歌唱有关偈子,能够熟练地参加早晚课上殿。二是打座观想。三是念佛。行住坐卧,念佛不断,她开口说话,是阿弥陀佛,停止说话,也是阿弥陀佛,她呼唤别人是阿弥陀佛,她应声别人也是阿弥陀佛,她赞成是阿弥陀佛,反对也是阿弥陀佛。总之,无论什么都是一句阿弥陀佛管总。四是严守戒律。她一皈依佛门,还是在家居士时就吃花素,即初一、十五素食。出家后,长素认真,衣冠整洁,远离是非,言行清净,堪为出家人之楷模,堪为文盲学佛的典范。
坚定信仰 完善道场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亡,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寺庙也不例外。因此日军把寺庙也当成打击的对象。寺庙被日军搔扰,佛事和修行受到影响,章华寺也不例外。此期间慈云师父道心不退,僧人形象不改,回原址念佛堂继续修行弘法,并扩大念佛堂规模,完善念佛堂设施,提升念佛堂档次。一是将原念佛堂一间草屋扩大为三间,增添佛像法器和经书。二是热情接待周围的善男善女敬香念佛。由于慈云师父的庄严法像以及她的名声,再是她宣讲的通俗易懂的佛法道理,到念佛堂来学佛修行的人络绎不绝,四方云集。此时念佛堂香火旺盛,青烟缭绕,鼓乐声声,可谓念佛堂之盛世矣。慈云师父又经常往来于章华寺念佛堂之间,仍然在不断充实自己的佛学修养,也给念佛堂增添了活力。抗战结束后,一时国内和平,寺庙的佛事步入正轨。慈云师父又常住章华寺,托人代管念佛堂,不时经常回来料理。1948年底至1949年春,临近解放,战火又起,章华寺僧人纷纷离去,慈云师父又回到念佛堂。她仍不改僧人形象,和以前一样修行念佛。随之各地寺庙僧人均散去,空寂荒凉,或者被挤占作它用,师父无其它去处。此时她已近古稀,法体衰落,就在念佛堂度过最后岁月。
广作善事 闻名乡里
慈云师父第二次回到念佛堂后,她除了念佛、打坐静修外,十分注重作善事。一是布施,她听到经受各种苦难的人或事,就泪流满面。见到生活极端困苦、或严重疾病、或残疾者,就毫不犹豫地尽自己的能力施舍。虽然钱物不多,但总不放过一次。她经常把无家可归、露宿之人接到念佛堂暂住,并布施食物。不但是救人,还照常拯救动物。二是放生。她每月初一、十五放生;佛菩萨的圣诞日放生;为拯救附近特别多灾多难者放生。三是修桥、补路。她常雇工,引导挑着土箕、挖锄、铁锹、棍棒等的雇请者遍查四方。那时都是田埂小路,就是常说的、人经常来往的所谓大路也是田埂土路,只不过稍宽一点。她发现哪里崩塌,就认真补上,哪里有沟口,就用木棒搭桥,棒上再铺土。此举不是一次两次,每月都有三至五天。她说:“方便众生,包括牲畜。”四是培坟,她同样引导雇请者带着工具,踏遍荆棘荒草,翻越沟壑丛林,查找塌陷的孤坟(即没有子孙管理),将其培土。她也知道,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即死,死即生,坟塚只是殡葬的一种习俗而已。但她随乡入俗,善巧方便引导人们行善,却最有说服力。除上述外,慈云师父的善行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上,起心动念处,只要留心观察,每时每刻都在做善事,不胜枚举。附近乡里,甚至很远地方都知道她。男女老少尊敬亲昵地称她为“斋公婆婆”,都不称她的法名。提起“斋公婆婆” ,人们就联想到学佛行善。所以“斋公婆婆”成了当地学佛、行善的代名词。1953年春,慈云师父卧病在念佛堂。因无人照料,其俗世二子宏钰将其接回自家宅中(离念佛堂约300米处)。慈云师父又在宏钰之宅设临时念佛堂,带病修行。六月在此宅,即现在的观音寺圆寂,住世73岁。
732886471
发表于 2017-11-7 11:18:45
圆悲师父传略 圆悲师父(比丘尼),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1967年,陕西财经学院毕业。2010年出家。在佛学院进修一年,现任本寺住持。冲破世俗 皈依佛门圆悲师父,其父亲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绝缘系,在西安高压电磁研究所任职,高级工程师。母亲工人。父母对她的期望值大,要求比较高,教育比较严。她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有机会读了一些佛教书,也可能是与生俱来有善根的缘故,一接触佛教就感兴趣,就相信,并促使自己深入思考。再者,就是母亲长期患病,母亲的病痛折磨及逝世和因之而引起的家庭不安,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另外,她观察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比如寿命、贫富、苦乐、贵贱等是如此的不平等,还有各种矛盾纠纷,各种爱欲情仇、各种祸福变换,原因究竟是什么?她要寻找答案,当然是佛教。正当她彷徨苦闷的时候,有机缘遇到了高僧大德的指引。于是她萌发了出离尘世寻求解脱之心。圆悲师父于2010年出家。为了学佛很快得到成效、不只停留在烧香、磕头的层面上,为了更快改造自己、塑造自己,出家伊始,就到佛学院学习。在那里,佛教氛围浓烈,她初步感受到了佛教的内函,既不是如世俗所说的那样可怕、神秘,也不是那么轻松、清闲,既伟大、亲切,又庄严、严格。在那里,她更加明确了僧人应有的仪表、行为、风度。这对于一个刚进入佛门的人来讲,是首先必须注意的。同时,也受了比丘尼戒,当然三皈、五戒、十善这些基本的戒律和要求也在其中了。在那里,她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仪,比如怎样礼佛、敬佛?怎样穿戴?怎样呼唤、应声?均受到严格地训练。作为一个初学者,必须知道僧人每天的佛事,闻思、修行、生活的过程,即僧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并不是随意,想怎样作就怎样作,这也是对一个道场和僧人的基本要求。这一切,她在佛学院均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独伴青灯 精勤修行离开佛学院后,丛林和大庙,她都够条件去,还有很多庙希望她去,邀请她去。那些地方名气大、环境美、设施优、佛友多、生活好,杂务少,单金高。但是她不羡慕,而是选择了这里。一是认为这里清净,有利于她闻思修时,注意力集中,不浮躁、不散乱、不受干扰。二是她的目标是放下和出离,要按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扎实地走下去,如在其它地方就不可能与此同步。意即要在这里专心修。三是要磨炼自己,使自己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这里均符合要求。所以,她果断决定,毅然来到观音寺任住持。她2011年1月来到本寺,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是要适应这里的地理、自然环境。她远离家乡,远离城市,远离灯红酒绿,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宽广的马路,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田埂小路,独家小院,鸡鸣狗吠,完全是另一世界。而且这里冬天阴冷,没有暖气;夏天闷热,湿度大,蚊虫多。她要克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情。很快,她不仅克服了这种情感,相反认为自己似桃花园中人,找到了一个静虑的环境。二是要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寺庙虽是净土,但毕竟处在娑婆世界,处在三界凡尘中。她远离亲人,听到的是乡音,见到的是乡情。对她这个年轻的陌生僧人投以的均是奇异的目光,谁是她的护法?她不仅要克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亲之情,相反,她要把这些人都看作是要她度化的众生。三是要改变这里对寺庙的一些错误看法,即把寺庙看成是挣钱的赢利场所,是巫医马脚“治病”的场所。如果僧人会“治病”,收费低,庙里的香火就旺,就赚得到钱。她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一较普遍的错误看法。此庙不收钱;她也不“治病”。此庙是弘扬佛法;她是治贪嗔痴的病。四是要赢得众生的尊重。初来咋到,人们看到她是一位比较年轻的比丘尼,又听说是西安市中心城区人,大学毕业。都说:“这样的人哪里找不到好事做,何以要出家?即使出家,好多寺庙不可以去,何以要到这里来?是真修行,假修行,还要看看。晓得在这里搞不搞得长?”又都说:“人人都有儿和女,人人都有家庭,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她又这么年青,能够出家,又跑到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住这个小庙,实在是不容易啊!不简单啊!了不起啊!”总之,大家都在赞叹、怀疑、尊重、等待。有个别好心的女众劝她收一个徒弟(当然是比丘尼),一是给她作个伴,她说她“不惧怕”。二是和她说说话,她说她“不寂寞”。三是帮她做点家务,她说她“不懒惰”。现在己近五年了,她独伴青灯,出入一人,修行弘法,接待香客,管理寺庙,坚守住地,种园做饭,谨谨有条,规范有序。赢得了民众的尊重,赢得了护法。圆悲师父一到这里,就进入了角色,认真修行,没有耽误。她修行、坚守住地、精勤,主要表现在“四不”。一是不回家,整整四年了,她只回过一次西安。那是2013年12月份父病。她为了尽孝道,满老父思念之心愿而滞归。虽身陪伴老父,侍奉汤药,兼顾修行,但“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挂念寺庙。待父病刚刚好转,离2014年春节只有两周,举国都在回家团圆之际,她却相反离家,回到了观音寺。周围民从及善男信女无不惊奇、赞叹。她说:“我已经出家,过去是家不是家,现在不是家却是家,过春节了,应当回家。”足见她的佛心。二是不云游。外出云游,到佛教圣地去吸取营养,受到加被,扩大佛教情怀,这也是一种修行方式。但是她认为自己出家不久,主要打好修行的基础,还不具备外出云游参学的条件。她要利用一切时间来闻思修。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到具备了一定的境界,再去云游参学不迟。三是不串庙。仅仅章田寺乡就有庙多座,其中大庙2座(章田寺、报慈寺)。她可以都走一走,轻松轻松,见识见识,交流交流。但是她却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同时会影响别人修行或做佛事。整整四年,她只去过报慈寺2次。四是不进俗家。时间久了,和周围的民众毕竟熟了,特别是女众,一见面就打招呼,相互问问好。有些女众邀请她作客,她却婉言拒绝,坚持不去。她认为,佛教是讲圣洁,俗家毕竟有很多污染。否则,对修行人的形象会有影响,同样会浪费时间,耽误修行。圆悲师父的修行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再上座即坐禅一小时。下座后,开庙门,在大殿和三圣殿供水供香,念课诵。8点做早饭,饭后洗衣、打扫卫生,接待香客。有时去街上买点日常生活用品。11点做午饭,12点关庙门午休。下午2点起床,打坐、禅修、看经书。5点半吃晚饭。晚上看光碟或经书。9点打坐禅修一小时,10点钟睡觉。从这张时间表可以看出,她修行的几个特点:第一,修行的内容专一,不杂乱,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第二,修行的目标明确,不随意。按照目标逐渐地有层次地进行。第三,修行的方法规范,不走样,按照要求一点一点地认真落实,不自出心裁。第四,修行的时间保证,不散乱。不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而是全天候的修行。淡泊衣食持戒严谨其它寺庙,虽也是素食,但花样较多,做法精细,味道可口。圆悲师父的饮食极其简单,每餐只有一个菜,最多两个菜,或者饭菜合一。她长期生活在城市,在父母身边,初来咋到,对乡村的生活方式还不适应。其次是只她一人,又吃不了多少,精细做菜,嫌太麻烦。再其次是她要抓紧时间闻思修,不愿把时间花在生活上。所以她做菜就是煮,青菜是煮,豆制品是煮,干菜是煮,咸菜也是煮。面条和青菜一起煮,剩饭和剩菜一起煮,该煮的是煮,不该煮的也是煮,别人关心地问:“圆悲师父,你只会煮,炒一下不行吗?”她回答说:“煮简单。”“这样的饭菜有味道吗?”“别管它,吞到肚里都是一样。”看现代人的生活,满盘盛席,花样繁多,美味佳肴,谁不是讲究又讲究,唯独她这样无情地对待自己。然她还自得其乐。当地民众背后评价:“圆悲师父是真正的僧人。”“真正的僧人”这一句话含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说明了多少问题!她的僧衣就是那几套,很少看到新的,但是很整洁,不减僧人的庄严。她一个人,无人督促,要是持戒不严,别人也不知道。但她能自律,持戒严谨,这就是她最可贵的地方。她说:“我既然出家,就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如不能持戒,何必出家。出家就是忏悔业障,如不能持戒,何忍自己更为造业。”又说:“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何须别人督促。”确实,当地民众也在有意无意地观察。不然,何以得到“真正的僧人”这样一句朴实的评价。她的出家和来到观音寺修行,是她人生的大转折。原来是“鳞鳞居大厦,十指不沾泥”,现在她居然开始种园子了。她学种菜,学挖地,学施肥,学浇水。她栽的菜秧不能活,原因是她像栽树苗一样,栽得深,拍得紧。她挖地挖了半天,不见垄畦,邻居开玩笑地说:“我的狗子扒的几下都比你挖得好些。”她浇水,浇得太多,把土变成了稀泥。她施肥,不知道浓度,甚至覆盖了蔬菜。这一切都说明了她在学佛的道路上磨炼自己,说明她学佛的坚定心,说明她把修行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出家难,年轻人出家更难,从大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地方难上加难。圆悲师父在修行的道路上克服了种种障碍和困难。她的座佑铭是“出离放下”,愿她也相信她在这个座佑铭的激励下,在攀登顶峰的过程中升得更高,在渡达彼岸的航船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