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树(松滋史话) 作者:李翠林
本帖最后由 Hox 于 2013-10-21 17:32 编辑红军树(松滋史话)李翠林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可松滋街河市白果树村的一棵白果树,又名银杏树,她就出了名。象这样一棵树“高参天三十米,阔围占田一亩地,主杆脚部四人箍,年寿长生两百余”的大白果树,全国范围内可算屈指可数,实为有其高深,她既有灵气,也有名气。而且白果树就变成了红军树,此树是如何由白变红的呢?
原来白果树下住着一户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户主姓李,夫妇二人只生得一男姓独子,名叫李文清,民国时期,一九二九年,李文清到了十八九岁,已是娶妻生子的年龄了,可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真是食不中口,衣不蔽体,哪来的钱结婚呢?乡亲们可怜见小伙子仪表堂堂,气宇轩昂,且胖瘦得体,性情又老实温顺,勤勤恳恳,乐于助人,挺讨人喜欢。于是就凑拢来商量,张家给点米,李家给件衣,王家给说媒,刘家给只鸡,并拼凑了些银两,李家这才开始操办喜事,小打小闹,总算草草结了婚。虽说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小夫妻俩算不上情深意笃,可居家过日子也还算和谐。
却不知好景不长,就在新婚当年,李文清遭受了两次厄运,赐败何人呢?原来当地有一个出了名的吃娃儿不吐骨头,人面兽心的家伙,他就是有财有势的恶霸地主、保长,人称白面阎罗的李敬斋,只见他长着一对鹞子眼,隆起的鹰勾鼻下藏着一张薄唇小嘴,兜起的下颔上翘起一小撮山羊鬃,此人时年四十有七,娶有大龄黄脸婆一房。李敬斋仗着财势家势,实不安份,早对本村的少女王桂英觊觎在心,王桂英虽说是穷人家闺女,倒也出落得相貌可人,王家也早知李敬斋不怀好意,有意纳王桂英为妾,索性托人说媒抢先嫁给了李文清为妻。李敬斋顿感失落,一直想找机会出出这口恶气。
时值夏收季节,这天李敬斋叼着一根水烟袋,带着一群家丁来了,他是看稞收租来的,而且是直奔李文清的田边来的,他贼溜溜的鹞眼,一下子就盯住了王桂英,见王桂英新婚后越发出落得亭亭玉立,身姿婀娜,便用色眯眯的眼神看着她,并有意勾引王桂英用调戏的语言说道:“王家娃儿啊,你是越长越好看了哟!”李文清知道李敬斋是不怀好意,有意挑衅来的,便吩咐王桂英道:“不要理她”,于是两人头也不抬地继续割着麦子。这时李敬斋见自讨没趣,越发涌起了对王桂英的占有欲。于是打起了歪主意,一本正经地对李文清道:“伙计,今年的收成该好吧,你也该把欠我的租子还了吧!”李文清问道:“该还多少?”李敬斋说:“连本带利加今年的租子共十五石稞怎么样?”李文清听他一说顿时傻了眼,心想,刚结过婚的人,负债累累,哪来的租还呢。气愤、沉闷之际,李敬斋还等回话呐,于是催促道:“老子没时间跟你磨蹭,好歹给句话,行不?”李文清道:“今年的五石给了,其余的三年还清怎样?”李敬斋有些不耐烦了,狠狠地说道:“限你三天,如不如数还清,就拿你老婆作抵!”看官,泱泱华夏,朗朗乾坤,悠悠孔孟教化之国,一个堂堂绅士这话怎能说得出口啊!李文清虽然只读过两年私塾,可强占生妻这话他懂,于是忿忿说道:“租子今年是一担也没有,我老婆可是碰不得!”孰不知这李敬斋是有备而来,歇斯底里的说道:“老子今天就非碰不可。”随即吩咐家丁道:“你们便与我拿了王桂英,看他怎地。”旋即,五个家丁一拥而上,硬是架住了王桂英,李文清看势头不对,着急上前阻拦,被两个家丁打翻在地,李母连忙上去拖住王桂英的腿不放,被家丁一脚就踢破了脑袋,口鼻来血,昏厥于田中,李文清的父亲正在家里作饭,听邻居报得消息,赶来制止,见老夫人和儿子均被打伤,而李敬斋一行人等早已没了踪影,这才扶起他娘儿俩回到家来。李文清的父亲眼见他娘儿俩性命堪忧,家中遭此不幸,忿忿然对天说道:“苍天呀!公理何在呀!”这一气也一病不起了。在乡亲们的帮扶下,李文清到底是年轻,很快就康复了,可他母亲由于忧愤成疾不治含恨而死了。
李敬斋呢,自从抢走王桂英后,隔日纳为二房妾氏。李文清哪容得下这口气呀!俗话说:夺妻之恨,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他恨不得搬石打天,自此发下毒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在李文清忿忿不平之际,赶上了国民党要抓壮丁。李敬斋不是保长吗!这下他可就派上了大用场了,他想到唯一要抓的就是李文清,这样才能消除心头大患,让他去挡枪眼吧!阴险狡猾的李敬斋为了防止打草惊蛇,吩咐甲长、保丁在当年五月的一个夜里动手。晚上掌灯时分,他们突然闯进李文清家,要抓李文清,碰巧李文清不在家。兵丁们就在他家守株待兔。殊不知李文清受到夺妻之辱,丧母之痛后,复仇的火焰从心底油然而生,那天夜幕刚降临的时候,收罢了工,放下镢头,就到熊明发家里去了,这是他从小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长大的朋友。他到熊明发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复仇、要反抗,他知道这次的吃亏,就是因为自己势单力孤,寡不敌众造成的,他要从最好的朋友这里开始联络,发动穷人,团结起来,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才能推翻那个罪恶的人吃人的社会。他曾读过一些史书,从字里行间能领略到中国历史以来的一个规律,就是在一个阶级在推翻一个统治阶级的时期,起因无不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哪里有压迫,哪里才有反抗。他也曾听说湘鄂边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有红色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的穷人自己的队伍。他和熊明发谈到深夜,才辞别回家,走到离家不远处,就发现有打着灯笼的,听到了吵闹声和杂乱的脚步声。再走近些看,发现兵丁们就在他的门前,并听到他父亲在与兵丁们吵吵嚷嚷,李文清顿觉情况不妙,索性爬上了离他家屋旁二十来米远的大白果树上,他听得更真切了,于是趴在树丫上躲了半夜,黎明时分兵丁们离去了,他才从树上爬下来。他不能回家,回家就会落进虎口。他知道捉去当壮丁,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队伍,是欺压穷人的队伍,那是去镇压新生的革命力量的。这一定是李敬斋出的坏水,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乘人不注意快步进了家门,他父亲见他一夜未归,也正着急,正待出门去找,见他进得屋来,忙拉着他说:“你赶快收拾收拾到你姨父家去躲几天,等风声退了再回来。”
这时李文清投身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他坚信这样的时机一定会到来。说来也巧,没过几天,这个机会就真的来了,以段得昌为首的共产党省委在洪湖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壮大革命力量,配合地方武装,支援洪湖革命,共产党指派贺龙同志带着湘鄂边队伍东来洪湖,沿途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在途经松滋街河市时,象李敬斋这样的恶霸也同样受到了严惩,狠狠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李文清不失时机地参加了对李敬斋的批斗,并因此加入到了贺龙同志的革命队伍,当下他同时邀了两个朋友熊明发、李华山,一起参加了红军队伍。当时,贺老总和贺炳炎同志的马就拴在大白果树下,这在李文清同志脑海里烙下了永远的记忆。
李文清、熊明发、李华山三人参加红军后,党中央根据革命形势,敌强我弱,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因此,李文清、熊明发、李华山三人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李文清屡立战功,军衔也节节高升。1955年,毛主席亲自授衔李文清为少将,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据说熊明发为大校,当过湖南省军区政委等职。李华山由于多年征战,大脑受到了强烈的炮震,有些神志不清,解放后告老还乡了,党和政府给予了优厚的待遇。
1969年李华山死后,李文清为悼念一起参加革命的战友,为李华山送了花圈,当地政府为其进行了隆重的葬礼。李文清值此回乡奔丧、探亲之际,睹物思人,思绪万千,不由得想起了他参加革命的引路人贺龙元帅和贺炳炎上将,为了年轻时那个永远的记忆,最有象征意义的,还是那棵两贺元勋拴过马的高大挺拔的白果树。于是他欣然命笔,在树上写下了“红军树”三个隽永苍劲的红彩大字。
从此,白果树就改成了红军树,而且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还专门为红军树修了圩墙,并派专人爱护。每年的国庆节,就近学校老师、还专门组织学生前来参谒,瞻仰革命先贤,缅怀革命前辈。老师们就在红军树下给学生们讲述革命历史,先驱们的功绩。并告诫学生们不要躺在革命先驱者铺就的温床上,一味的享受,要发奋学习,将来建功立业,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安宁详和。这真是:穷乡自古出英雄,白果滋红救世戎。树证沧桑人证德,南征北战建奇功。
(本故事略有虚构)
页:
[1]